在房地产开发领域,项目进度的精准把控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。作为中国头部房企之一,融创中国(Sunac China)以其庞大的开发体量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著称,其在施工管理上的数字化能力也备受行业关注。那么,融创究竟使用哪些软件来查施工进度、实现高效管理?本文将深入剖析融创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应用的核心系统与技术手段,揭示其如何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管控。
一、融创施工管理数字化转型背景
随着“智慧工地”概念的普及和国家对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,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型项目的精细化要求。融创自2018年起全面推进“数字化建造”战略,旨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体系。该体系不仅包括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的应用,更融合了物联网、大数据分析和移动办公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。
二、核心软件平台:基于自研与第三方整合的混合架构
融创并未采用单一供应商的解决方案,而是采取“自研+引入”的混合模式,打造了一套定制化的施工管理平台。主要涉及以下几类软件:
1. 自研系统:融创工程管理系统(SUNAC EPM)
这是融创自主研发的工程项目管理平台,集成了任务分解、进度计划、质量检查、安全巡检、材料报验等多个模块。EPM系统可与CAD、BIM模型无缝对接,支持移动端实时填报数据,并通过甘特图、里程碑节点等方式直观展示项目进度。更重要的是,该系统内置AI算法,能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潜在工期延误风险,帮助管理人员提前干预。
2. BIM协同平台:广联达BIM5D + Revit深度集成
融创广泛使用广联达BIM5D作为BIM协同平台,用于施工模拟、碰撞检测和资源优化。结合Autodesk Revit进行三维建模,确保图纸与现场一致。例如,在某高端住宅项目中,通过BIM5D模拟钢筋绑扎顺序,提前发现构件冲突问题,减少返工率约30%。此外,BIM模型还可直接导出工程量清单,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。
3. 智慧工地物联网平台:海康威视/大华智能监控系统
为实现可视化监管,融创部署了基于海康威视或大华科技的智能监控系统,包含高清摄像头、AI行为识别、人员定位卡、塔吊监测仪等设备。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,形成“人-机-料-法-环”五维数据闭环。例如,当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时,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至项目经理手机端,极大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。
4. 项目协作工具:钉钉专业版 + 飞书集成
日常沟通与任务分配方面,融创统一使用钉钉企业版,结合飞书进行跨部门协作。所有施工日报、会议纪要、整改通知均在线上流转,审批流程标准化,避免纸质文档丢失或延迟。同时,钉钉支持与EPM系统打通,实现“发现问题→派单→处理→验收”全流程线上闭环。
三、实际应用场景案例解析
以成都某融创文旅城项目为例,该项目建筑面积超百万平米,涵盖酒店、商业、住宅等多种业态。项目团队利用上述软件组合实现了如下成果:
- 进度可视化:通过EPM系统生成每日进度报告,管理层可在手机端查看各楼栋完成情况,及时调整资源配置。
- 质量闭环管理:质检员拍照上传质量问题,系统自动标记位置并关联责任人,整改完成后由监理确认销项。
- 安全动态预警:AI摄像头识别违规操作(如高空抛物、吸烟),触发即时提醒机制,全年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5%。
- 材料溯源追踪:扫码录入建材进场信息,系统记录批次、检验报告及使用部位,保障工程质量可追溯。
四、软件选型背后的逻辑与优势
融创之所以选择这套多元化的软件组合,主要有三大考量:
- 灵活性强:不同项目可根据规模、复杂度灵活配置功能模块,避免“一刀切”带来的冗余成本。
- 生态开放:所有平台均提供API接口,便于未来接入更多第三方服务商(如碳排放监测、能耗分析)。
- 本地化服务:广联达、海康等均为国内厂商,响应速度快,且符合中国建筑行业的规范标准。
五、对行业的影响与启示
融创的实践表明,先进的施工管理软件不仅能提升效率,更能重塑整个组织的管理思维。它促使管理者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从“事后补救”转向“事前预防”。对于其他房企而言,关键不是盲目采购高价软件,而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构建适配的数字基建体系。未来,随着AI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,融创有望进一步升级其施工管理系统,迈向真正的“智慧建造”时代。